聯系人:田經理
手機:13780741990
電話:0635-8638372
傳真:0635-8638397
郵箱:lctaisheng@163.com
地址:山東省聊城市鄭家鎮振興路西首
什么是鐵素體?其性能有哪些?如何鑒別?
答:鐵素體是碳溶解于α-Fe中形成的固溶體,是體心立方格,用符號“F”表示,雖然原子排列沒有γ-Fe緊密,但是由于晶格的 空隙分散,幾乎不能溶解碳,在727℃時的碳的溶解度最大,也僅僅只有0.0218%,在鐵碳相圖中可見,溫度下降,碳的溶解度減少。室溫鐵素體的溶碳量為0.006%,所以可以把鐵素體看成純的α-Fe。在770℃以下具有(鐵)磁性,高于這個溫度磁性就消失(具有順磁性)。以鐵素體為主要基體組織的鐵碳合金適用于塑性變形加工。
鐵素體的鑒別:①顯微硬度法鑒別,根據鐵素體的硬度,在200HV以下的白色組織,可以判定為鐵素體,適用于碳鋼中白色網狀分布的組織。
②鐵素體晶粒,是呈明亮的多邊形特征。
③淬火鋼中的未溶鐵素體,具有明顯的邊界,存在于馬氏體的相界邊緣上,與馬氏體在同一焦距上。
什么是奧氏體?其性能有哪些? 如何鑒別?
答:奧氏體是碳溶解于γ-Fe晶格中形成的間隙固溶體,是面心立方晶格,用符號“A”表示。由于晶格中空隙較大而且集中,所以有利于碳的溶入,在1148℃時的最大溶解度為2.11%,比鐵素體的溶碳能力強。由于奧氏體是高溫相,最低存在溫度是727℃,在這個溫度下,奧氏體的溶解碳量是一個固定值0.77%。由于奧氏體的溶碳量比鐵素體高,雖然是高溫組織,但是它的硬度仍然比鐵素體的高。奧氏體是單相組織,強度、硬度低,塑性較好,是鍛造的加熱溫度選擇區間。奧氏體是無磁性相(見圖1-5)。
圖1-5奧氏體組織(Mn18固溶組織)
奧氏體的鑒別:
①奧氏體晶粒組織中往往出現孿晶,可以利用這個特征來判定,
②在淬硬鋼中,殘余奧氏體由于軟的特性,和硬相馬氏體組織不在同一焦距上,和馬氏體邊界不明顯,分布在馬氏體針葉的夾角處(見圖1-6中白色塊狀組織)。
圖1-6塊狀白色奧氏體組織
什么是珠光體?
答:珠光體是鐵素休與滲碳體的機械混合物,平衡組織呈層片狀。它是高溫奧氏體冷至Ar1~550℃時發生共析反應后的產物。其含碳量為0.77%。在Ar1~650℃之間形成間距較大的粗珠光體組織;在650~600℃之間形成間距較小的細粗珠光體組織;在600~550℃形成間距極細小的極細珠光體組織。
珠光體中的滲碳體以片狀分布時,稱為片狀珠光體(見圖1-8),以顆粒狀分布時,稱為球狀珠光體(見1-9)。珠光體的機械性能與珠光體片層何距及滲碳體的分布形狀有關,越細化其強度越高。球狀珠光體比片狀珠光體的機械性能一般說來要好。低中碳鋼中的球狀珠光體適合于變形加工。
碳鋼在平衡狀態下:共析鋼的組織是珠光體,亞共析鋼的組織是珠光體+鐵素體,過共析鋼為珠光體+滲碳體。珠光體是一個很穩定的平衡組織。
圖1-8 片狀珠光體組織 圖1-9球狀珠光體組織
何謂回火索氏體?組織形態如何?
答:索氏體是固溶體中鐵素體與滲碳體分解的多相組織產物,比珠光體要細。將淬火鋼在450~600℃下進行回火,即可獲得索氏體組織。由回火得到的索氏體,稱回火索氏體。一些重耍零件在熱處理操作中,要求進行調質處理,即淬火+高溫回火處理,其目的就是希望得到回火索氏體(見圖1-10)。
用正火的方法,將鋼加熱到臨界溫度以上,然后在空氣中冷卻。或者用等溫的方法,即將鋼加熱到臨界溫度以上,然后投入到600~670℃的鹽浴爐中,讓其等溫分解也可得到索氏體。
圖1-10 索氏體組織
何謂回火屈氏體?組織形態如何?
答:屈氏休是鐵素體與滲碳體的機械混合物,它的結構更細,因而無法用光學顯微鏡辯認(見圖1-11)。
屈氏體是一種不穩定的組織,可由奧氏體等溫轉變獲得,也可由淬火鋼經回火獲得。將碳素鋼加熱到淬火溫度,然后在600~550℃的鹽浴中等溫,可得到屈民體。也可由淬火后的鋼再加熱到300~450℃回火而獲得。這種回火屈氏體其有更高的硬度和強度。
圖1-11 屈氏體組織
馬氏體組織形態如何?
答:馬氏體是碳在α-Fe中的過飽和固溶體。
馬氏體是高溫奧氏體以大于臨界冷卻速度而過冷到某一溫度(Ms)以下時而形成的。在各種組織中,它的比容最大,組織很不穩定。將淬火馬氏體在低溫下進行回火,使細小的碳化物沿馬氏體晶格析出,這種馬氏體稱為回火馬氏體。
高碳馬氏體的特點是呈針狀分布(見圖1-13(a)),各馬氏體針之間互60o或120o夾角,具有高的硬度和高的強度,但脆性較大。在熱處理過程中,若淬火時采用快速加熱,奧氏休
的形成速度也大,因而將得到細小晶粒的奧氏體,這時淬火所得到的馬氏體也就極細小,在顯微鏡下看不出其馬氏體針形貌,稱之為隱晶馬氏體。
低碳鋼在較高的溫度加熱經強烈淬火操作后,獲得一種強度和韌性都很好的馬氏體結構,其形狀呈細長的板條,條與條之間大致上平行排列,稱之為板條狀馬氏體(見圖1-13(b))。
低碳鋼由于晶格缺陷少,馬氏體形成時奧氏體與馬氏體界面容易平直,呈微觀臺階形成后,宏觀上呈條狀形態;而高碳鋼晶格缺陷多,奧氏體與馬氏體界面呈平直狀態困難,微觀呈臺階狀,宏觀界面就呈弧形。構,其形狀呈細長的板條,條與條之間大致上平行排列,稱之為板條狀馬氏體(見圖1-13(b))。
低碳鋼由于晶格缺陷少,馬氏體形成時奧氏體與馬氏體界面容易平直,呈微觀臺階形成后,宏觀上呈條狀形態;而高碳鋼晶格缺陷多,奧氏體與馬氏體界面呈平直狀態困難,微觀呈臺階狀,宏觀界面就呈弧形。
什么是貝氏體?鋼中常見的貝氏體有幾種?各有何特點?
答:貝氏體是過冷奧氏體的中溫轉變產物,分上貝氏體和下貝氏體(見圖1-14)。上貝氏體的組織呈羽毛狀,由成束平行的條狀鐵素體和條間斷續分布的滲碳體所組成。它是過冷奧氏體在約550~400℃范圍內轉變的產物,其硬度度為40~45HRC。
下貝氏體組織呈針狀,是片狀鐵素體與在其內部沉淀的細微碳化物所組成的兩相組織,形成溫度約在400℃至Ms之間,其硬度為43~58HRC。
盡管貝氏體具有較高的硬度,但其延伸率和斷面收縮率卻相當高,因此,貝氏體的等溫轉變在生產上有很強實際意義。
什么是萊氏體?什么是低溫萊氏體?它們的性能有何特點?
答:萊氏體位于鐵碳平衡圖的鑄鐵部分的4.3%C處,是雙相共晶結構的組織。在727℃以上是奧氏體和滲碳體兩相共晶的機械泥合物:在室混下是滲碳體和珠光體的機械混合物Fe3C+(α-Fe(C)+ Fe3C)(見圖1-12)。
形成過程:合金熔液冷到C點1148℃時,在恒溫下發生共晶轉變L4.30→γ2.11+Fe3C,此共晶體通常稱為萊氏體(L′d)(即高溫萊氏體)。冷到C點以下,共晶奧氏體中不斷析出二次滲碳體,它通常依附在共晶滲碳體上而不能分辨。溫度降至727℃時,共晶奧氏體的含碳量降至0.77%,在恒溫下轉變為珠光體。最后得到的組織由珠光體分布在共晶滲碳體上所組成。室溫萊氏體保留了高溫下共晶轉變產物的形態特征,稱為低溫萊氏體(Ld),但組成相奧氏體已經發生了改變。
在鑄鐵部分都含有萊氏體組織,萊氏體的性質硬而脆,共硬度為700HB以上,在一些高合金鋼中也可看到萊氏體,這種鋼稱為萊氏休鋼。
金相基礎-辨識八種體